中国的博士后突破34万!博士后教师队伍或将更加壮大。21
发表时间:2023-11-23 09: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博士后事业发展综述》发布,其中显示,十八大以来,博士后招收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博士后进站人数由2012年的1.25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3.2万人,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突破3万人。 图片来源:人社部 2021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多次发文,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 未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博士后教师队伍或将更加壮大。 在我国,作为最活跃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34万名“潜藏”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博士后们,是怎样的存在?连年扩招下,当博士后就业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出站后路又在何方? 01 挑大梁 我国自博士后制度实行以来,已走过38年岁月,从无到有,目前已累计招收34万博士后,成为世界博士后招收规模第二大国。 各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人数统计 图片来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近年来,壮大高校博士后队伍建设和发展,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2021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2022年《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等文件都提到,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 我国对于博士后资助亦是不遗余力,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已累计投入约15亿元,资助了2500名博士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累计投入了83亿元,资助了近12万博士后。 在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下,博士后群体在基础前沿领域攻关、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了“硬核”力量。据统计,在两院院士中,有150位院士在国内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他们当选院士时的平均年龄比其他院士年轻3岁;截至2019年,博士后作为主要参加人,申获国家级基金项目4.2万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539项;87位在站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十三五”期间,博士后也是承担各类项目的主力军,平均每位博士后承担2个以上的研究项目。人均发表科研成果近3篇,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共计200余篇。 博士后作为科研大军的重要力量,其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但随着快速扩充的规模和晋升机会之间“僧多粥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博士后们面临的困境同样不可忽视。 02 博士候? 时至今日,“博士后=最高学位”仍然是很多人的误区。事实上,博士后不是学历,而是一段工作经历,是博士进入某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前的“实习”工作,是正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过渡阶段,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学术临时工”。 由于身份特殊,导致境遇尴尬。他们没有编制,薪酬福利和科研资源也就没有保障,甚至还会遭遇职场歧视乃至霸凌。同时还要面临严苛的考核、在站时间、年龄限制和出站后职业的抉择等问题。 近期,《自然》(Nature)杂志对全球博士后调查发现,博士后仍然是学术界的苦力劳动者。 图源:Nature官网 调查还显示,65%的博士后希望留在学术界,但却只有20%的人能拿到长期职位;一般2-3年的博士后生涯,更有人换了几站做了8年,到35岁依然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博士后变成了“博士候”。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尚有12万余人因各种原因未出站。 那么,为何还有那么多博士选择踏上博士后这条坎坷之路? 毫无疑问,博士毕业后即可获得正式工作,是每个博士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然而,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对于就业溢出的一部分博士毕业生来说,选择进站从博士后做起,不失为一个选择;各单位“年薪+提成”最高可达100万的高薪蓝图,也吸引新鲜出炉的博士们纷至沓来;也有立志为师者,目标高校有明确规定,要先在学校做博士后,且考核通过才能拿到教职。 图源:北京某高校人事处官网 “高薪”就要求“高产”,所以博士后面临的考核也极其严苛,出站后想要留校并不容易。博士后们,在青春年华里为单位贡献了“科研GDP”后,有人成功“转正”皆大欢喜,有人带着一身“007”的伤痛,黯然离去转投他路。国企、民企、党政机关、中学等“非学术职业”成为了一部分博士后出站或退站后无奈的选择。 03 提待遇 作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对博士后的管理制度、提高待遇和薪酬,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各界人士强烈呼吁,对博士后这一群体的困境十分关切。 苏州大学原校长熊思东曾建议将师资博士后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范畴;设立师资博士后基金,加大对师资博士后科研支持力度,和对进站、出站工作师资博士后给予有吸引力的补助,进一步完善师资博士后保障激励机制。 在2023年两会期间,清华大学教授戚益军也提案,“取消博士后申请年龄限制,提高对博士后的资助强度及规模,减少对博士后‘类学位’式的管理制度。”他还建议大幅提高资助规模,使5%-10%的进站博士后可获得“博新计划”的资助,并将资助改为3年75万元,主要用于博士后的个人待遇。 此外,各地纷纷出台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政策,助力博士后职业发展。日前,江西省正式出台措施激励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包括加大全职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力度、加强博士后高水平合作导师队伍建设、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等共9条。 近日,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山东烟台落下帷幕。“以前博士后的发展路径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从事科学研究。但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对我们来说成了一条新的出路。”对于创业,一位曾在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获奖的同济大学博士后感触颇深。他表示,大赛平台可以让他的项目接触到更多专家和投资机构,让“初生”的公司更快地成长。 有“最强大脑”之誉的博士后创业会怎么样?早在2021年12月就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最终96个项目获奖,而获奖项目的创业成功率竟高达95%! 如在“节能环保”赛道获金奖的王云团队研发的“满足国六b排放标准的天然气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项目,于2022年已经开始批量生产,销售额在一个亿左右,预计2023年将达到3亿—4亿元。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地结合当地科研工作和产品发展需求,积极为博士后搭建创新创业舞台,持续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这一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博士后,走上创业之路。据了解,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6206个博士后团队及项目报名,参赛总人数达2.5万人。相比第一届,报名项目数增加了22.7%,报名人数增加了25%。 博士后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更要重视博士后的困境与出路,让其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可以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创新力,科研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博士后作为中国高新科技的一把利器,应当让其得到“磨砺”,而不是“消磨”,如此才能在中国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无敌! [公众号:南宁文都考研]本文来源:学术后浪之家。版权作者或平台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误差/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修改与删除,谢谢! |